一、发展简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习惯地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良琴保存到今天。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从现有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琴、七弦琴,还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前不久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完善的琴应是在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根据现有文字材料来推断,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
古琴有七条弦,主要定成C、D、F、G、A、c、d,称为正调。另外还有按五声音阶关系的其它定弦法和不按五声音阶定弦的数十种定弦法。它是等弦长、一弦多音的无品拨弦乐器,音域有四个八度。古琴的弦很长,每弦有十三个泛音,都很清晰纯美,因此常常用泛音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段。
由于古琴整个琴身就是一个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开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色就非常独特,它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古琴比钟、磬、笙等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化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两千多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先秦音乐思想、音乐水平的一个反映。
汉代名琴家不少,而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游春》等曲,称为蔡氏五弄,可惜失传。所幸的是,他所撰《琴操》一书传到了今天。《琴操》记录了四十多首当时弹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内容。现在保存的一些古琴曲的根源可以在这里找到,实在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
晋代的琴家嵇康更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见,鄙视腐败的司马氏政权。在文学上和音乐上有创造,写作颇丰。在他被害临刑时,还要来了古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成为千古传颂不绝的逸闻奇事,也为我们考察《广陵散》提供了一种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赋》向我们展示了琴的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所具有的技巧、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这是现在所知西汉琴和唐代琴之间有关琴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材料。
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此谱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清代晚期才有复制本传回我国。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减化成笔划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一直延用到今天。大量的数百年、上千年的古琴曲正是用它记录流传下来的。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弟兄以及郭亮、张越等。从传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艺、造形、音响都令人叹服。这个时期能弹琴的诗人、文学家不少,琴家也不少。从不少著名诗人写下的许多描写古琴的诗也可以看出当时琴的水平是很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琴谱(即收录古琴曲谱的专书),竟然一种也没有留下来。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印刷书籍出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官方的典礼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则,残唐五代社会动乱,文化被破坏,书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尚有宋人记下的宝贵的文字。例如记下了薛易简这位盛唐时期的琴家,并说他曾在宫中供职。僧人颖师更是一位高手,李贺曾有诗赠他。尤其是韩愈的诗,写出颖师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难度,反映了颖师高度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