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漫谈
王 鹏
(徐元 根据2006年1月8日怡青泉茶艺馆古琴雅集录音整理)
很高兴在这里把我斫琴的一些简单体会与大家交流,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斫琴”这两个字解起来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什么为“斫”呢,“斫”就是刀斧劈砍的意思。那么“斫琴”呢,说来就是将木材用斧来劈砍,制作成琴。如此听起来斫琴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但是,三千多年的斫琴历史则说明,斫琴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制作过程。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辛勤努力,才使古琴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形制达到非常完美状态的乐器啊。无论是它的声音结构,还是它的文化蕴涵,乃至它所表征的一些“道”的人文意义,都表明,古琴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今人的一件形制非常精致、而且内涵极其丰富的乐器。就从形制看,它的精致使得它上面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你要额外的加上一点什么东西,那也是画蛇添足。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讲一讲斫琴和我的些许简单体会。
第一 古琴的久远历史及其促因
大家知道,古琴制作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不论是舜做五弦之琴,还是伏羲削桐为琴,这些上古传说应该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么,在古琴悠久历史的早期,促使它产生并发展的一些因素是什么呢?这里只简单讲一点有关的思想因素,其中一个也就大家可能听说过的“琴者禁也”,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什么叫“琴者禁也”呢?就是袪除邪念、修身养性。这应该是一个政治意义的理念所要实现的作用,也就是说,统治者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抚琴来修身养性,达到一种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状态。相关地还有一个“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也可以作两方面解释,一方面解释呢就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外在压力使他不得不弹琴,另一方面的解释呢就是因琴自身的魅力使得他不能不弹琴。所以,一般而言,古琴所由发展的所谓“琴者禁也”的理念应该说是一个符合统治者愿望的思想因素,但是由它的客观作用和效果上看,古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情操、人文情怀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件乐器,或者也可说是一件道器。因此,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以音乐为载体的、在思想意识领域里面起到深远影响的古琴文化。尤其是古琴的音乐风格里面所倡导的那种“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意趣,正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意,既体现了儒家之正、也体现了道家之清、佛家之和。这方面大家可能都了解的比较多了,我也就不多谈了。
第二 古琴的艺术构思来源
任何艺术都是歌颂生命的,生命的起源与水的关系密切,今天我给大家着重地讲一讲水的概念与古琴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从空中滴落的一滴水珠,带着一个纤细的尾巴,圆圆的头,清清的、润润的,这是一种清圆透润的感觉。古琴的音色有九德之说,奇、古、透、静、润、圆、 清、匀、芳,一滴水所表现的清圆透润,就占了古琴的四德。所以,对水的想像,在古琴的设计里表现得很突出,方方面面几乎都体现了琴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琴的最高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岳山”,高山之巅呢就象征是水的源头,水是通过这个高山流向了“龙龈”,琴弦呢就是长长的流水。这也就是宋朝《碧落子斫琴法》里面讲到的“山高水亦长”的意境。底板上,水通过龙龈流向“雁足”,雁足下面两个方槽叫“足池”,通过足池,里面的水又与“凤沼”、“龙池”相连,这样就构成了水的一个系统。另一个方向是散落下来的水,通过岳山的另一个方向的七个弦眼散落下来,流到“轸池”,这个池也是盛水的池,通过弦轸的作用又流向了龙池、凤沼,如此就构成了第二个方向的水系统。“弦轸”是什么呢,轸为车的代称,与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就是旋转水车的象征,在琴上则由转动弦轸来调节琴弦的张力。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部位就是“承露”,很多人弹了很多年琴不知道承露是什么意思。那么,承露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古代很多文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散落下来的水要以此来象征承接,即承接雨露的意思。
可以说,两个方向水系统的古琴构造的艺术思路成就了古琴的基本结构。在这里我们提到的古琴结构里面的山、水、足池、轸池……这些都蕴含着与水相关的意蕴,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其实是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也就是说,理想的东西的确立是来自于对巍巍高山的想像,对情感的事情的感受是来自于对水的理解。这样也就有了见山立志或遇水生情的许多事例,也就有了伯牙子期那段千古流传的故事-----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意在流水……
那么在古琴的艺术构造理念里,除了有水的意蕴,它实际上处处都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构造思路,最突出的是以山水为主体。还有其他一些表现,比如说,面板为浑圆形的,代表天空;底板平坦,代表大地;还有,所谓舜做五弦之琴,即原来是五根琴弦的琴,五根弦代表的是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后来因文王、武王,又各加了一根弦为表征,遂形成流传至今的七弦琴;琴头为六寸,则象征六合。所以,在古琴的设计构思里面呢,是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天有地及六合,有阴阳五行,也有人……这些都来源于一种完全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就这一点我曾跟一个朋友交流过,古琴的音乐是最能够与宇宙时空相联接的,为什么呢?我跟他说,以我斫琴的体会,因为古琴的设计完全是崇尚自然的,声音来源于自然,所以与自然的衔接是一种最为自然的契合,是很容易沟通的音乐,所以你会感觉它是能与宇宙时空相连接的一种声音。难怪管平湖先生弹的《流水》会被美国发射的探寻外部生命的卫星带到太空,这也是亚洲地区唯一没有引起争议的一首入选乐曲。
我还要说的一点,是我在这里能想到的古琴艺术构思意蕴方面的或者说艺术理念渊源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古琴构造上的龙、凤概念的来源,这实际上应是源于男女图腾的一个理念。这是男人、女人和生命的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这种观念还表现在山水的意蕴上,也就是说,如果把山比做是男人,把水比做女人,那么,山就是水的脊梁,水是山的根,它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配合,相互的平衡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比如说,琴弦呢要依附于岳山之上,那么这也代表着这样一层的关系,如果岳山太高或太低的话,也就构不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与男人,束缚太紧的话——我想——男人就会反抗,如果女人不管男人,男人就可能放任,当然这个是笑谈比喻。但无非是说,和谐是自然的特质。
讲这些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艺术构造理念的解释,向大家强调一下对古琴设计方面的艺术理念渊源的理解。由这个角度想,古琴在它设计产生之前在冥冥之中就似乎已经存在了,也就如老子所说的,在有物之前就已有道了。现在古琴引导我们,在演奏它、或制作它的过程中,逐步寻求构成古琴和谐境界的这种道,理解这种道的精神或者是境界,实际是要花功夫逐渐摸索和感悟的,或许就有可能达到一种理想的相近或相契。
第三 古琴的结构合理性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在古代,对面板和底板的用材有一些说法,如,面杉底梓,或面桐底梓,还有就是双阳琴——面板底板都是桐木或都是杉木。根据实践,我们认为古琴的面板应该软一些,底板应该硬一些。最早的丝弦琴应该是面桐底梓的。面板是桐木的,它的声音比较容易振动;底板是梓木的,相当于东北的一种楸木,还有一种叫核桃木的,这种木材实际上就是楸木的一个种类,这类材料用来做古琴的话,一个是要求它的密度,一个要求它的年轮,还有一个是它的硬度。面板为桐木的丝弦琴,它的声音比较容易振动,但是它的细腻的程度没有用杉木的表现明显。现在我多半用杉木做面板,梓木做底板。还有一些学生用的琴呢,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枫木来制作。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它的划分界线实际是以两个雁足做为分界线的。在雁足下面有两块木头叫足池,足池用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足池究竟应该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它的结构我想应是基本准确的。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就是大约三分之二或0.618这个点上,这个黄金分割点怎么在音响上去结合呢,如果这样的点正确的话,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比方说龙池是一个C的话,凤沼肯定是一个F,就是一个纯四度和谐音程的关系。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是很美的,同样原理就是小提琴,小提琴有个C形腰,其实和古琴结构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构就构成了两个共鸣箱相互的和谐关系,给琴的声源振动,才会是优美的声音。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要做一张成功的琴,它的方方面面都要结合到一起。
第四 古琴的式样
古琴的式样在古代留下了很多,在《五知斋》琴谱中就留下了51种式样。在这51种式样的琴中,应该说有的是非常合理的,有的也是有问题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件成形制的器物都应它自身的合理性,但不能完全去盲目效仿古人。
古琴式样的来源是复杂的。首先的一个来源就是所谓圣人造琴,比如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等等,这是一种来源。还有一种来源就是文人造琴,根据文人自己的审美情趣,比如某某突发奇想梦得一琴,第二天请工匠来做,这样的琴留下也非常多,如云和式、连珠式、焦叶式等。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一张落霞式古琴,它的声音合理,内部结构感觉也是很专业的,任何一张琴的式样符合了它的声音要求,达到形神一体,这就是美与自然的一种结合。还有一种就是叫帝王造琴,如著名的明代宁王、潞王等爱造琴,那都是由于王公贵族们喜好琴,按照他们的要求制做的琴,这类琴留下的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很多的潞王琴,但好的还是很有限。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专业的造琴师斫的琴,这种造琴就应该是比较专业的了。比如唐代的雷氏家族等,造的琴非常之多,这种琴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当然以前的神农式、伏羲式的琴,也是非常好的,数量也很多。
多年来我个人对古人留下来的琴做了潜心研究和大量的探索,同时也进行了很多的创作,这些创作的琴也是根据古琴的基本结构特点,并融入了我个人对古琴的审美理解来设计制作的,就是说你一定要掌握了它的一些内在规律再去创作,然后才去进行造型上的修饰。到目前为止,我大概创作有四十多种式样,现在认为比较成功的大概有二十几种吧。
第五 古琴的发声原理
当然,古琴确实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色彩的一面,但现在我则要大家先撇开对古琴的文化色彩和神秘色彩的关注,跟我来领略了解一下古琴到底是怎样发声的、它的发声原理和结构是怎样的。
古琴的发声振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振动。这里讲这个概念,就是说,古琴的发声不是一个简单的由面板振动来带动腔内的龙池凤沼的空气式振动,它的声音不是这样产生的。它实际上是由面板振动来带动空气式振动的同时,底板也要参与振动,然后一起构成一个纵向的摆动,这样的一个摆动是琴体的振动。当琴发出的声音对的时候,声音是向下走的,而向下走的声音,声音一定是一个纵向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