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谱是任何琴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文献,没有琴谱,琴派会消亡,乐曲会失传。追本溯源,梅庵琴派的产生,在某一视角看,系源自1799年的《龙吟馆琴谱》,乃因该琴派的主要大部分琴曲来自《龙吟馆琴谱》,不仅如此,梅庵琴派最深奥的中国古琴旋宫转调理论也和《龙吟馆琴谱》完全相同。(详见本文第四节《艺术特色》)为廓清眉目,兹将该琴派相关琴谱略述如下:
1. 《龙吟馆琴谱》:山东历城(济南)毛式郇于1799年(清嘉庆四年)所拜稿。原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收藏,现转藏于荷兰来顿大学图书馆。为孤本琴谱,价值弥珍,上卷为琴论,下卷录琴曲八首(见本文第一节《源起》)琴曲没有节拍符号。要把这些琴曲讨诸演奏,按当今说法则需‘打谱’。
2.《龙吟观琴谱》:王燕卿编撰,含有他的创作部分(如《平沙落雁》第六段雁鸣为《龙吟馆琴谱》所没有)该谱迄今未见于世,成谱时间也无从肯定,只知王燕卿去世为1921年,成谱当在其前。该谱知于世的信息源来自《梅庵琴谱》,其中邵大苏写的‘跋’中有‘立孙闻之恸,取先生龙吟观谱残稿重为编订而余与参校之役……易其名曰《梅庵琴谱》’乃确知《梅庵琴谱》系王燕卿之《龙吟观琴谱》残稿重编而成。由《梅庵琴谱》含上卷论与下卷14首琴曲及邵氏‘跋’中的‘残稿’二字,可反推出《龙吟观琴谱》至少含有14首琴曲及有关琴论。这一推论不仅理论上成立,并有资料为证:其一,《勤俭堂选着》记有王燕卿失传琴曲《杨柳怨》、《酒狂》(按:原文指该曲‘不是世传’。)其二,《秋声琴馆遗稿选》记有王燕卿传谱《怨杨柳》和《梅花三弄》(按:系民乐曲‘三六板’而非现今流行之琴曲《梅花三弄》)。
3.首版《梅庵琴谱》:徐立孙取其师王燕卿之《龙吟观琴谱》残稿并‘就所亲聆于先生者’编述而成。于1923年编成,1931年出版。该谱除琴论及琴曲14首外,尚有王燕卿先生为其《龙吟观琴谱》所写《原序》共514字,其中写出他‘共得琴谱十八种、残篇六种,抄录零锦若干’及‘携琴访友纵横于海岱之间近三十年’游学精研琴艺之况;还写道:‘阴阳双动,五调成焉,黄锺为首,以三律居极尊之位,迭互为君,太簇无射等皆不与也’,这是以隐语方式写出了中国古琴旋宫转调体系中梅庵派琴论特点(按:梅庵派系在燕卿翁此语之后形成,姑用之)此论不仅未被中国琴界认知,也从未被众多梅庵琴家所认知。乃因此论必须经过繁复深入的论证才知究里。(详见本文第四卷《艺术特色》)浙江大学教授汉学家徐昂所撰《王翁宾鲁传》说王燕卿‘尝着龙吟观琴谱,坎然欲改造未果,临殁以是为恨’大概也与此深奥琴论未详阐明于世有关。首版《梅庵琴谱》为石印宣纸本,印500册。其中14首琴曲有八首与《龙吟馆琴谱》相同。该谱现已珍贵。笔者所藏图片四之该谱,系吾师徐立孙先生所赠,其谱面‘梅庵琴谱’四字,乃因原谱题名已损,这四个字为徐立孙老师亲笔书法,更为弥珍。这也是徐立孙老师所藏最后一本1931年版《梅庵琴谱》,其中14首琴曲有徐师以珠砂红字亲笔勘误71余处及《风雷引》等五曲谱尾加注五处,1959年二版《梅庵琴谱》即照此兰本勘正。
4.二版《梅庵琴谱》:余立孙对首版《梅庵琴谱》勘误后于1958年编,1959年出版,宣纸石印本印750册,该谱比首版本增加14首琴曲简谱及徐师创作曲《月上梧桐》,还增加《梅庵琴谱风格》一文。比首版本少王燕卿《原序》。
5.香港版《梅庵琴谱》:徐立孙的再传弟子香港唐健垣于1971年按二版《梅庵琴谱》影印。
6.台湾版《梅庵琴谱》:台湾某出版社按二版《梅庵琴谱》翻印,先后二次,首次于1975年,二次为1990年。
7.《梅庵琴曲谱》:1983年四月由江苏,南通庵琴社印,比二版《梅庵琴谱》多一首琴歌《浣溪沙—怀念徐立孙同志》,略去文字琴论部份。
8.英文版《梅庵琴曲谱》:1983报美国华盛顿大学李伯曼教授按二版《梅庵琴谱》翻译成英文本。内附影印中文全书。
9.《增篇梅庵琴谱》:1994年由邵元复在台湾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采用1931年《梅庵琴谱》为兰本。另将首版本所没有而于二版本中的《梅庵琴谱风格》及各琴曲内容简介纳入其中。远比首版本增加徐立孙作曲的《月上梧桐》、《春光曲》、及邵元复打谱的《忆故人》、《酒狂》、《秋水》、《碧天秋思》、《松下观泉》五曲。其下册纳徐立孙1944年着《律吕考释》(即南通梅庵琴社1963年版之《勤俭堂选着》上卷本),还有邵元复作《梅庵琴曲考证及分析研究》及其它数篇琴论,书信及艺文鸿爪。
与梅庵琴谱有关的琴谱还有脉于原山东诸城琴派的两支有关琴谱。其一为王燕卿之老师王冷泉的《琴谱正律》,其二为王既甫所传、王既甫的第三代弟子王凤襄既其外子张育瑾所编印的《桐荫山馆琴谱》,及王既甫的再传弟子王露所辑《玉鹤轩琴谱》。由于王冷泉与王既甫为同年出生的琴家,这两个分支间的同名琴曲谁传于谁已很难论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龙吟馆琴谱》中的有关琴论及八首琴曲则为它们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