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琴学传承上来看,明末清初广东琴家陈恭尹(元孝,顺德人)、梁佩兰(药亭,南海人)、黄国璘(晖山,古冈人)、徐道隆(国熙,南海人)等均师承广东琴家云志高(字载青),云志高于康熙年间刊印了《蓼怀堂琴谱》,他的琴师承曾为内廷供奉的浙江琴家金陶(吾易)。邝露、陈子升师承不详。可见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与岭南琴家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将其谱与岭南琴派的代表性琴谱《悟雪山房琴谱》比较,两者无论从曲目还是指法来看,并无直接联系。
黄景星及其《悟雪山房琴谱》
明末岭南琴人虽多,但无传谱存世。岭南琴派一般可追溯至《古冈遗谱》,但此谱已佚,刊于何时,至今无法考究。今存最早之岭南琴谱为清代黄景星之《悟雪山房琴谱》(1836 ) ,故一般将清道光年间的黄景星认为是岭南琴派的代表人物。
黄景星,字渭南,广东新会人,生年不详,卒于1842 年,其琴艺得自其兄黄观洞(1761—1814)和广东香山(今中山)的琴家何洛书(琴斋)之传授。由于官考屡败,生活贫困,只好抚琴以自娱,晚年曾与陈绮石、李乡昆等琴友在广州组建琴社,切磋琴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琴学的发展。黄景星将《古冈遗谱》30 首琴曲与其他琴曲共50 首汇成《悟雪山房琴谱》。
《悟雪山房琴谱》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 , 后多次重刊,收集琴曲50首,刻本六卷。据编著者黄景星先生自序中说:“余生也晚,适当老成凋谢之秋,窃取先君子手抄《古冈遗谱》一帙,按而习之,而苦心于手,不能相应也,己未岁,得晤香山何琴斋洛书并其嗣君耕耘文祥先生,始知心与手和,音与意合之旨,拜受十余曲并前所习者,详加理订。”(58) 由此可知,编者是根据其父手抄的《古冈遗谱》中的30 多曲,再加上从何洛书所学的十余曲,汇编成此谱的。黄景星除在自序中多次提到《古冈遗谱》外,在琴曲目录中《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曲目均注有《古冈遗谱》,足见岭南琴派与《古冈遗谱》是有一定的关系。
现代岭南琴家——杨新伦
杨新伦(1898—1990) ,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省番禺人,早年师从王绍祯、卢家炳学琴棋,后又师从岭南派传人郑健候。由于郑孤身一人生活无依靠,杨把郑接回家中奉养达20年之久。这期间,杨新伦向郑健候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
1956年,杨新伦又从上海回到广东,在广东文史馆从事古琴音乐的研究工作。其时经常与当时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1960 年,广州音专民乐系开设古琴专业,聘杨新伦先生执教,授徒谢导秀、关庆耀等人。1980年10月,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先生任会长。
岭南琴曲及其艺术风格
现存岭南琴曲《水东游》为陈子升所作,见于他的《中洲草堂遗集》,但仅此一首。从其曲意来看,似有国破家亡、感慨万千之意味。
《悟雪山房琴谱》共收琴曲五十曲,其中《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曲目均注明传自《古冈遗谱》。《碧天秋思》、《圯桥进履》是传自何耕云。该派颇具地方特色的传世琴曲有《双鹤听泉》《碧涧流泉》 《鸥鹭忘机》《怀古》《玉树临风》以及《神化引》等。
《碧涧流泉》为岭南琴派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最早出现在《古冈遗谱》,现存此曲见于《悟雪山房琴谱》。其他清代道光六年的《琴学轫端》亦曾刊载此曲。
全曲为三段体结构(A——B——A)。全曲原分为六段加尾声,共七部分。该曲平缓处,流泉泠泠,急峻时嘈嘈切切,乐曲首尾呼应,意趣盎然。
乐曲由一弦十三徽以外沉实的按音开始,并以二度不协和和弦引出,有别于一般琴曲以低浑的散音或清脆的泛音开始,琴曲中多处运用反拍,很有特色。第二、三段,旋律逐渐向上,并多次运用虚罨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盘旋。第四段为小快板,琴音在下准反复出现,变调移位,虚实相映,并多次出现强弱倒置的效果,如激流冲击着岩石,使人犹如置身山水之间,神飞志扬,心旷神怡,此独具特色的乐段正是全曲精华所在。第五乐段主题再现,进一步推向高潮。第六段旋律逐渐恢复平静。最后全曲在清脆的泛音中结束,引人进入余音绕梁、意味无穷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