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派是众多古琴流派中比较晚近的一个流派,他其实是诸城琴派的一个分支,故也有琴家将其归入诸城派。
在古都南京鸡鸣寺北麓北极阁下,有一典雅幽静的小筑,名曰“梅庵”。园内,梅林如海,古松茂葱。清末书法家李瑞清(号梅庵)于1906—1911 年间曾任两江师范监督(校长)。1915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南硕儒江谦(号易园)任校长。为褒扬李瑞清这位近代师范教育开拓者的功绩,于1916 年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暗红色的墙壁,简单古朴,以李瑞清之号命名为“梅庵”,并悬李瑞清手书的校训木匾,上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当时的校长江谦颇重国乐,后经康有为介绍,于1917 年聘请当时著名的山东诸城古琴家王燕卿(宾鲁)教授古琴,从此开高等院校古琴教育之先河。当时从学者众,其中出色的有徐卓(字立荪)、邵大苏、孙宗彭、凌纯声、程午嘉、李湘侨等,梅庵琴派即缘此而来,是为纪念王燕卿在梅庵园传授琴艺之故。
梅庵琴派的琴家
王燕卿(1866—1921 ) ,名宾鲁,山东诸城人,师从诸城琴派的代表人物王雩门学琴。“翁貌癯古,善饮”,“性沉默,不轻启扃鐍”,“常策杖携琴,游遨山水间。簪髻上刺,意态兀岸。望者以为非尘世品也”,“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 每日入授课梅庵中,抚桐引操,批櫟习习,微音攒越,余响飘迈,闻者皆祛烦忧而感心志。一夕,风火烛,按徽目若,不差毫黍,学者以是益钦之”。因先生嗜酒,以是致疾,1921年5月殁于金陵,享年55岁。遗命葬南京清凉山东麓。
与传统的诸城派风格不同,王燕卿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对诸城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吸收了很多民间音乐的元素,在演奏手法上也作了许多大胆创新和发展,故一般认为王燕卿为梅庵琴派之祖。查阜西曾提到:“王宾鲁的演奏艺术,重视技巧,充满着地区性的民间风格,感染力极强。他在晨风庐近百人的琴会上惊倒四座,这是后来他所传《梅庵琴谱》风行一时之故”,“指下滑音最富,风格迥异寻常,从之学者甚众,仅南通之徐卓、邵森二人入其堂奥”。
王燕卿在南京教琴期间,培养出很多学生,其中以徐立荪、邵大苏两人尤为出色。王燕卿去世后,徐立荪和邵大苏将先师的《龙吟观琴谱》残稿,即梅庵园得到传授的琴曲14 首及琴学理论,于1923 年汇编并改名为《梅庵琴谱》,但因经费关系直到1931 年才正式出版。
徐立荪(1897—1969),名卓,号笠僧,江苏南通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其后在通州师范、南通中学等校教授生物、音乐等课程。解放后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当医师。
徐立荪在南京高等师范求学时,曾师从当时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又向瀛洲派琵琶演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均得其真谛。1929 年,他与邵大苏一起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为梅庵琴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打谱发掘琴曲《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大曲,并先后创作新曲《月上梧桐》《公社之春》和《春光曲》等。著文有《论琴派》《论音节》,载于1937 年《今虞琴刊》。1941年著《律吕考释》,1963 年改名为《勤俭堂选著》出版。
徐立荪弟子众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吴宗汉、刘景韶、邵元复、陈心园等。当代琴家刘赤诚也为徐立荪之入室弟子。另外,如龚一、王永昌等均曾从徐立荪学琴。
邵大苏(1898—1938 ) ,名森,江苏南通人,为王燕卿入室弟子,曾与徐立荪创建梅庵琴社,参校《梅庵琴谱》,徐、邵亲同手足。日寇侵犯南通时,徐、邵两家一同避难至乡间,第一个落脚点是徐立荪之岳丈家。一路上,邵大苏始终抱着他的藏琴“潮音”。1939年夏,邵大苏不幸感染霍乱病故,时年41 岁。徐立荪将一首自己创作的琴曲献给这位挚友,他在曲谱后深情地写道:“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拟就商于邵君大苏。而君噩耗传来,辍歌屡叹。卓与君同里,长同校,同受古琴于王燕卿,情谊至笃。通城沦陷,君携眷辗转迁徙,以伏暑而殒。落月屋梁,琴存人杳,心声契合,无间幽明。即以此曲纪念吾良友。”
邵大苏之长子邵元复(1920—1996 ),早年从其父邵大苏学琴,后师从徐立荪。于80 年代在台湾地区以梅庵琴社之名义广收门徒传授梅庵琴学,并于1994 年在台湾出版了《增编梅庵琴谱》,在海外尤有影响。
程午嘉(1902—1985) ,王燕卿的古琴弟子,得其真传。在琵琶方面,兼得瀛洲派、汪派、平湖派之传,并有很多创新。1928 年赴北京在赵元任创办的“万国美术所”教授古琴、古筝、琵琶、笛、二胡等,并与刘天华、杨仲子、郑颖孙、赵元任、梅兰芳等积极参加“国乐改进社”活动。1936 年参与今虞琴社的创建及各种古琴雅集等琴学活动。历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音乐院、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民乐教授。擅长弹奏梅庵派代表琴曲《长门怨》《秋江夜泊》《风雷引》《平沙落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