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恩师迈入胜境
北京站到了,李祥霆随着人群走出车站,无心浏览首都的市容风光,一心寻找着查老师的住址。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敲开查阜西的家门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敲开了通向古琴艺术胜境的大门。查
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陌生的学生,见他手捧古琴模型,讷于言辞,朴实、憨厚,有一股倔强劲,满心欢喜,当即安排李祥霆在家中住下。查阜西当时正参加全国人代会,不能立即亲自传授,便拜托琴友顾梅羹先生代课。当天下午,他们就抓紧时间开始教学古琴第一课——学弹古琴名曲《梅花三弄》,采用传统的对弹琴教学法,老师示范弹一句,李祥霆学着弹一句。这时,李祥霆完全忘记一天一夜的旅途疲劳,如饥似渴地摄取着老师的每一指教。他多年来的理想今天变成了现实!他见到了真正的古琴,他弹奏着真正的古琴,他真的成了当代古琴大师的弟子。这一夜之间的变化,使这位心醉魂迷于古琴的少年来不及品味自己的喜悦和幸福,便又产生沉重的责任感。他发誓要认真苦学,决不辜负前辈的殷切期望。
4天后,查阜西开会回来,审听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听完李祥霆学弹的《梅花三弄》4段琴曲,他不禁惊喜,立即接手亲自传授。这一首高难的琴曲,李祥霆只学了10天就完全能演奏了。这样,经过一个暑假的教学,李祥霆学会了识古琴谱,学会了弹奏大小5首古琴曲,还学会熟练地为古琴上弦。查阜西家中墙上挂着的20多张无弦古琴,都被李祥霆一一上好弦,师生一道鉴赏。
查阜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李祥霆颇具琴家气质,欣喜“孺子可教也”,更加着力培养。他安排李祥霆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亲自带李祥霆去逛琉璃厂的文物书画商店,去听昆曲研究会的雅集清唱,引导李祥霆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同时,他还介绍李祥霆结识北京的几位著名琴家、画家,借以帮助这个学生开扩艺术视野,增长见识。
暑假结束了,李祥霆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告别老师,回去完成高中学业。行前,查阜西送他清代古琴一张、洞箫二枝、《琴学入门》一本、《今虞》琴刊一册,勉其回去后勤学苦练,来年高中毕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并亲自送李祥霆上火车。这位长者看看天将下雨,又赶在开车前出站去买来一把雨伞,交给李祥霆随身防雨。
效前辈金针度人
李祥霆默默地领受着老师慈父般的爱和关心。他深深懂得了老师为着古琴艺术的继承、发展而对他寄予的厚望。他回到学校后,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以加倍的努力刻苦练琴。1958年夏,高中毕业生李祥霆经古琴家查阜西推荐,凭他长期的追求和一年来的刻苦努力,终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他开始接受古琴名师吴景略的精心传授,并有机会向管平湖、溥雪斋等名家学习。1963年大学毕业时,李祥霆已经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从此,李祥霆进一步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倾注于古琴演奏技艺,整理和深入研究古琴文献和传统琴曲。同时,他勤奋读书,学诗词,画山水,吹箫,弹独弦,听古今中外名曲,积极扩大自已的艺术视野,加深自己的艺术根基。他效法前辈琴家“金针度人”,热心培养新一代古琴研究和演奏人材,关心指导社会上的业余古琴爱好者,从中发现知音。他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创作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琴曲,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
经过20余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今天,李祥霆已经成为中国古琴界春华秋实的代表人物。他的学生多达百余人,除国内和香港地区外,还遍及联邦德国、英、美、法、意、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阿根廷等国,堪称“桃李满天下”。他的足迹留在日、英、意、荷兰、瑞士、联邦德国等欧、亚国家和地区。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手段——通过电台、报刊、讲座、录音以及为电影、电视、戏剧配音等,积极向国内和世界宣传介绍古琴这颗“国乐明珠”,努力扩大古琴音乐的知音队伍。他为电影《知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等配音的古琴独奏,使古琴音乐在中外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多人的了解。他在自己编写的电视音乐故事《凤求凰》中,担任全部古琴演奏,其录像带在美国发行,十分畅销。英国国家电台播放了他在英国举行的独奏音乐会的录音;瑞典、丹麦等国家电台也都先后转播。李祥霆在古琴艺术方面的成就,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他的名字已列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李祥霆和记者谈起他学古琴的经历,回顾近30年的艺术生涯时,无限怀念他的启蒙老师查阜西。在查阜西先生1976年8月逝世后,他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他对恩师的怀念:
弦弛徽暗琴家逝,地动云飞卷痛伤。高寿原应加两纪,宏篇尚待续三章。册中彩照成慈梦,囊里枯桐凝宝光。“风雪”“三峡”(为李祥霆创作的琴曲名)学勇进,恩师隆遇永难忘。
补记:李祥霆1986年受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1989年3月赴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1990年9月起作为客座研究员去伦敦大学教授古琴、洞箫,1994年回国。其间曾到法、德、奥地利、新西兰、日本、台湾等一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1992年1月在千人座位的巴黎市立大剧院举行的古琴独奏达到满座,是空前最大的古琴独奏会。他的专著《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在台湾出版。回国后,继续任教中央音乐学院,并兼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蚰岩。1940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 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
1988年,李祥霆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年展,1989年在伦敦大学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2003年11月在福州画院举行个人书画展。199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音乐的点线之美》演讲,传略加载《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英国剑桥《2l世纪世界名人录》等。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二十世纪杰出人物》。1990年所演奏的古琴专集《落霞流水》在台北获“金鼎奖”。1994年1l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所颁“民族优秀书画艺术工作者”奖。1999年还以山水画《高山流水入梦频》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之“国际荣誉金奖”。
1963年以来,李祥霆教授职业及非职业古琴学生五百多人,分布在中外许多地方。除在国内演出,还曾多次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荷兰、芬兰、奥地利、意大利、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其中有四十多场独奏音乐会(例如在1986年“巴黎秋季艺术节”、2003年英国“爱丁堡国际音乐节”的独奏音乐会),并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一些大学作学术演讲。1982年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行的独奏会是古琴史上第一次独奏会。1992年在巴黎拉维拉剧院千人座位的独奏会获得满座并受到热烈欢迎,是空前的最大古琴独奏音乐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国、法国国家电台多次广播其古琴专题音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走进幕后》、《音乐人生》等极有影响的栏目都有其专题播出。曾为《知音》、《诸葛亮》、《秦颂》等多部影片、电视剧配古琴独奏。在国内外出版有《李祥霆古琴艺术》(法国音乐台出版),《幽居》(香港《龙音》唱片公司出版)、《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北京《普罗》音像公司)、《和平之道》(《TAO OF PEACE》与美国音乐家即兴重奏)等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十多种。编写拍摄有艺术教育片《琴》、电视剧《风求凰》、电视专题片《琴曲与琴歌》、《中国名曲欣赏》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琴》条目。发表论文主要有《略谈古琴音乐艺术》、《吴景略先生古琴演奏艺术》、《查阜西先生古琴艺术》、《古琴即兴演奏艺术研究大纲>》、《弹琴录要》等,新旧体诗《自嘲》等及古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著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在台北出版)、《古琴实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