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者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这是贝多芬的重要贡献。海顿、莫扎特式交响乐的艺术形式,已经完全不可能容纳《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所表达的那种在当时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内容。《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构思的大胆、手法幅度的宽广、结构的缜密上确实使别的作品相形之下显得逊色。贝多芬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了在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促使整个奏鸣曲式的规模扩大,原来各部分间相当机械的、程式化的关系,被新的,富有展开性质的贯穿发展所代替,和声功能网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调性布局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化。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时采用的音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用充满清新活力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貌焕然一新。《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说明了音乐中新的内容会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艺术形式发生变革,这两种变革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内容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