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约 (Darius Milhaud)
从事职业:作曲
艺术风格:古典音乐, 现代音乐
所在地区:法国
人物介绍
米约(Darius Milhaud), 法国作曲家。生于犹太富商家庭。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917-1918年受聘为法国驻巴西大使的私人秘书。1940年移居美国。1947年返法,轮流执教巴黎音乐学院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尔斯学院。创作上不拘成法,不断试验种种新的作曲手法,以多调性为其主要特点,与奥涅格等同为“六人团”的成员,三十年代后期曾参加反法西斯的“人民音乐同盟”。米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观点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其代表有《克利斯多弗-哥伦布》、《迷途的羔羊》、《有罪的母亲》等等。
法国作曲家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 法国作曲家。生于犹太富商家庭。学于巴黎音乐学院。
1917-1918年受聘为法国驻巴西大使的私人秘书。1940年移居美国。1947年返法,轮流执教巴黎音乐学院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尔斯学院。创作上不拘成法,不断试验种种新的作曲手法,以多调性为其主要特点,与奥涅格等同为“六人团”的成员,三十年代后期曾参加反法西斯的“人民音乐同盟”。
米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观点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
米约的作品有近五百件,风格杂陈,瑕瑜互见,包括歌剧六十部(《克利斯多弗-哥伦布》、《迷途的羔羊》、《有罪的母亲》等)、舞剧约十四部(《创世纪》、《人与欲》等)、交响曲十二部、康塔塔《火堡》,以及各种管乐曲、协奏曲、重奏曲、合唱曲、歌曲等。
米约是位多产作曲家。也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他的作品多达441件,其中歌剧12部。他不但具古典气质,还善于博采众长。以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性、和声、节奏乃至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领域里大胆创新。
米约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形式多样化,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1926)、三幕歌剧《奥雷斯忒斯》 (1927)、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1928)、独幕歌剧《美狄亚》 (1939)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音乐语言却呈现不同面貌,有的采用中古调式,有的模仿巴洛克风格,有的运用民间语言等,有的用双调性,还有的则是多调叠置,他的抒情风格和对位技巧也贯穿于不同作品之中。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题材的《克里斯朵夫·哥伦布》(1930)是一部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严肃歌剧。作品运用清唱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
米约到美国以后,常以人民解放斗争为题材,例如歌剧《玻利瓦尔》(1943)就是以拉丁美洲民族英雄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1954年6月1日五幕圣经歌剧《大卫王》在耶路撒冷首演,这是米约为庆祝大卫王节、纪念大卫王国建都耶路撒冷三千年而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脚本由阿曼·路涅尔根据《撒母耳第一、第二部》和《国王之书》改编,叙述大卫从登基直至由所罗门继位的故事。这部歌剧让合唱、抒情段落和戏剧场景在舞台上作复合型的交替表演,使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成为米约歌剧创作中最富古典意味的力作。
米约的歌剧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早期的创作强调节奏、力度,常常采用“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后期则用多调性手法,曲调纯朴(常常带有他的故乡普罗旺斯风格),管弦乐与合唱的效果鲜明。晚年的风格趋于稳定、温和,与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