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曲 > 外国名家名曲 >

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之:莫扎特

更新时间:2013-04-26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莫扎特生平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三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五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在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1763年6月到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1772年,十六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海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同年,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不过1781年5月9日(即同科洛莱多决裂的那一天)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音乐家才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出现的。莫扎特在维也纳跨出的头一步却出人意料地好。1782年7月(莫扎特结婚前一个月),《后宫诱逃》的演出成功把他推到维也纳生活的最前方,他的确赚了比在萨尔茨堡多得多的钱。

列奥波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缠身。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访,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莫扎特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事实上这是一个贵族的管家,这个贵族为了标榜自己是作曲家,需要一部作品,便要求莫扎特代笔写一首安魂曲。这个神秘人物使莫扎特六神无主,黑衣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品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作这部最后的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遗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就溘然去世。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据说莫扎特工作十分勤奋,只是他的收入远远比不上他的声望。假如莫扎特活在今天,单靠《后宫诱逃》就可以过上体面的日子,而《费加罗的婚礼》足以使他终身成为富翁。可是对作曲家著作权的保护在欧洲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得以实现。否则莫扎特何至于在贫困潦倒中去世,最后甚至无人送葬,莫扎特的遗体被留在贫民公墓,连墓碑都没有。不过,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日子可谓他的音乐和歌剧创作的辉煌岁月。

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院也是以这位音乐大师的名称命名的。莫扎特迁居维也纳之后,也曾多次更换过住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费加罗楼房。在这座典型的维也纳老式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1784年至1787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因此,维也纳人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

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但是莫扎特 “视患难如无物”,天生就修炼出那种永远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幸的境界。用傅聪谈论莫扎特艺术精髓的一番话作为结语吧: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凌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p#分页标题#e#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