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平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属于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强烈影响的一代人,自由和个人尊严的憧憬哺育了他。时间,地点和个性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的脉搏最为敏感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
贝多芬生于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约1781年开始从涅菲(C.Neefe)学习作曲,创作出版了最早的钢琴曲。1784~1792年正式任宫廷助理管风琴师。1787首次去维也纳旅行,因母病返回波恩。同年9月母亲去世,父亲因酗酒失声,家境陷于贫困,饱尝生活之艰辛。1789年在波恩大学听课,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在波恩的学习和创作阶段,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1792年,选侯出钱安排他在维也纳跟海顿学习。二十二岁的贝多芬定居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习对位法。不幸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有很多地方不能令人满意。上了年纪的海顿看不惯年轻的贝多芬那种暴烈的气质和独立的精神。当贝多芬和其它名家研究音乐时,其中一位最学究气的先生宣称:“他什么也没学到,他不会用正统风格写出任何东西来。”
1794年海顿去伦敦后,贝多芬师从斯蒂芬大教堂乐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J.Albrechtsberger,1736~1809)继续学习。后从萨利埃里学习。此期间常在宫廷和贵族府邸演奏钢琴,获得很高声誉。1795年开始举行公开音乐会,1796~1797年赴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等地旅行演奏和创作。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正当年轻的贝多芬要展翅高飞时,命运在最脆弱的地方打击了他,他开始失去听觉。他面对着这苦恼却无能为力,这对他的骄傲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啊,我怎能忍受在这种器官上患有疾病,我的听觉应该比别人的更完善,我曾拥有最完善的听觉。噢,我不能忍受。”耳聋的最初迹象是在他快三十岁时出现的,耳聋成为与其它人隔离的恐怖感觉的象征,成为挑战、不安全感和每当想起就感到痛苦的爱情渴望等等一切的象征。他接受了医生的错误劝告,于1802年隐居到维也纳郊外一个名叫海里根斯塔特的避暑胜地。他精神上的痛苦和对生活与创作的愿望在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冲突,他不得安宁。这是一场严峻的冲突,可以叫人崩溃,也可以使人更坚强。“来日无多,我将结束我的生命……只有艺术才能留住我。啊,在我把我觉得应该创作的都创作出来之前,似乎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我就这样在不幸的状态中忍受下去。”但终究克服了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1803年4月份的作品音乐会演出了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
贝多芬战胜了自身的混乱,结果使他相信人是能够战胜混乱的。这成为他的音乐中的英雄主题: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凯旋和欢乐的发展过程。他从苦难中得到的启示,对一个正在诞生的世界来说是个受欢迎的信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一概念,合乎处在最有生气阶段的新型中等阶级社会的倾向。贝多芬在表达他个人的信念时,说出了他那一代人所要听的东西。他是十九世纪的主要预言家,是十九世纪关于生活的英雄性幻想的缔造者。“我是为人类酿造出美酒的巴克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解脱出来。” 他找到了一个在十九世纪发挥了明确作用的思想:把艺术看作庇护所,看作对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艺术是升华,赎还和信仰,是理想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最后胜利。
1815年以后,欧洲进入漫长的封建复辟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已成为创作的主流,而贝多芬的作品则愈来愈显得深沉内省。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成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使贝多芬在音乐艺术史上开辟了新的领域——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