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民间能供流通交易的古琴有限,特别是品质能达到拍卖交易级别、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古琴,更为稀少,经过前几年的集中上拍,步入交易低谷。据北京藏家王先生统计,即便算上博物馆收藏,历代古琴的存世量乐观估计也就2000张左右。
二是尽管古琴拍卖热延续的时间不长,但成交价飙升,两张知名的唐宋名琴交易价达亿元,名家旧藏宋元名琴的价格也动辄千万元,品相较好的明清古琴也需要数百万元才能拍到,价格攀升速度太快,市场需要一个沉淀过程。
处在沉淀期,不少古琴收藏者、投资者、爱好者开始分析与古琴收藏、交易相关的问题。有人深入分析古琴过往的市场表现,以期更贴切地判断市场走向,毕竟古琴交易的价格已经到了相当的层次,涉及的资金面较大,需要慎重对待;有人因难以承受价格上涨,将收藏视野转到琴谱及相关收藏领域;有人看到古琴学习热,整理、编辑出版琴谱,组建古琴乐团,举办古琴学习培训班。
一位行家坦言,对琴文化的研究、收藏而言,沉静下来非常有必要。众所周知,古琴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老乐器,但长期为学界所冷落。同时,古琴的制作、艺术传承及传播更需要时间。琴艺的当代延续,必须有大众的参与。
古琴收藏和古琴艺术对很多今人而言,仍是未知领域:唐宋古琴价格缘何过亿?价值与价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古琴的价值与价格如何评估?
不可否认的是,古琴艺术的市场化,尤其高昂的交易价格将其世俗化,打开了新的传播模式。